构建合理的高校后勤保障体系的思考

发布者:系统管理员发布时间:2006-03-30浏览次数:447

 
    后勤保障应坚持为教学、科研以及师生生活服务,紧紧围绕着学校的中心工作和师生需求开展。能否尊重教育发展规律和市场经济运行规律,以较少的支出为学校的发展提供良好的后勤服务是后勤保障体系合理性的表现。合理高效的后勤保障体系将增强办学活力,保障学校的健康发展。
    一、学校后勤保障体系的现状
    近年来,高校后勤服务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在保障体系的建设和服务功能的完善上取得了显著成效,促进了高等教育的改革与发展。但是与高等教育规模的不断扩大相比较仍然滞后。
    (一)学校后勤人力资源利用的现状是文化水平偏低、观念滞后、技术水平较差、结构设置不合理。
    1、由于传统观念的影响,导致后勤工作人员多为部队专业干部和技术工人,文化水平偏低,有的人员只有小学文化水平。例如,据某省53所高校后勤部门的一项内部调查统计,在大约600名处级、科级干部中,大专以上文化程度的仅占27.7%,初中以上文化程度的占29.7%。
 
    2、管理人员的管理技能落后,管理方法不尽科学,管理程序缺乏客观性和严密性。由于后勤管理人员大多数文化水平偏低,管理水平与实际工作需要不适应,往往导致工作缺乏系统性和计划性。在高校后勤工作中经常见到整修计划性差, 道路挖了填, 填了挖;围墙扒了砌,拆了堵。
    3、大量招聘短期的临时工。在实际工作中这些人员已成为体力劳动的主力军,解决了高校后勤用工队伍力量的不足,节约了经费。但是人员相对的稳定性差,人员其素质良莠不齐,如果管理跟不上,就容易出现一些不尽人意的问题。
    4、经过改革,后勤本身的管理层越改越臃肿,后勤的“二线人员”不断增多。高校后勤社会化改革以后,实行管理与服务职能的分离,现有的管理体制使高校后勤原本是一个处级建制分成了两个机构,使原本办事迅速的机构变成了多个互相推诿、扯皮的机构。如后勤处原设办公室、财务室。后勤集团成立后又设办公室、财务室。这显然使得学校办后勤的成本加大,不利于高校办学效益的提高。
    (二)管理体制不健全
    高校后勤社会化改革以来,高校后勤管理体制和运行机制,按照管理职能部门与经营服务部门分开和所有权与经营权分离的原则,实行“小机关、多实体”的体制。而现在许多学校旧的管理体制没有真正破除,新的运作机制尚未真正建立。在运行过程中还出现了后勤管理体制不一的现象。属于后勤服务范畴的项目仍然实行了多种体制。如学生公寓的管理、房产物业管理等后勤服务职能仍隶属于校内的其他单位。后勤服务各实体的体制不一致性,势必造成学校体制内的冲突和消耗,从而降低后勤服务工作的质量和效率。
    (三)运行机制不完善
    后勤(集团)运行机制不够完善。后勤改革是按照“先分离、后规范”的原则进行的,甲乙双方职能仍未完全理顺,没有建立真正的合同契约关系。在运行机制方面,严格的成本核算制度,监督机制,新型的分配制度,合理的收费标准和校内清算制度等还没有真正建立。责权利关系不对称,服务质量和服务价格体系不规范。工作无序,职责不清,相互扯皮。
    对后勤服务还缺乏有效的监控机制。监督机制不利,出现“监督盲区”的问题。由于片面地理解了“经营自主性”,后勤实体出现了在财务、资产、购置等方面的不规范现象,经营者过多考虑的是经济利益,什么有盈利就经营什么。为了提高效益,尽量减少人员,人员配备不足,专业技术人员缺乏,服务很难完全到位。
    (四)运行费用高,效率低,浪费严重
    后勤职工节约意识差。后勤保障工作是以较大的投入为代价完成。不合理的后勤改革,机构未减反而增加,机构和职能重叠,人浮于事,造成生产要素不能有效利用。缺乏完善的规章、制度和工作流程,造成工作无序的浪费。技术能力有限,可行性研究不够,工程施工后效果不佳。水、电、暖、汽管理不善造成浪费。如学生宿舍、食堂用水用电;教室、图书馆、马路用电;租赁业户水、电、暖、汽等费用的收取;车辆的不合理运行等方面存在着浪费的现象。对外租赁管理不善,短期行为现象突出。
    二、构建后勤保障体系必须坚持公益性和经济性的原则
    (一)尊重教育发展规律和市场经济运行规律后勤服务以尊重教育规律为前提。学校后勤服务实体不能等同于社会一般服务性单位,学校始终需要特定的服务群体依据教育发展规律来提供服务支持。因此,我们在构建学校后勤保障体系时,务必要把握好理论基点。在学校后勤改革的过程中,有人认为后勤社会化就是把后勤交给社会来办,或者马上把原来的后勤服务机构等同于社会企业,不但不愿意继续为后勤提供必要的经费支持,而且还急于从后勤部门取得经济回报。这样不仅不利于学校后勤部门的发展,也势必增加学生的经济负担。不认真解决盲目给分离后的后勤服务实体增加运行费用的问题,就不可能切实做到改革过程中的涨价问题。
    (二)注重公益性,兼顾经济性
    学校后勤保障体系的公益性是有后勤服务产品的消费对象决定的。后勤服务产品的消费对象是学生和教师。教师是具有知识的群体,处理生活问题的时间和能力有限,但生活质量要求较高。学生无经济收入,身心发展处于“准社会人”阶段,生活需求具有多层次性和多样性。
    江泽民同志提出,教育事业是崇高的公益事业。公益性是相对经济组织的盈利性而言。学校最根本的任务是培养人才。作为以学校为特定服务对象的后勤服务实体,从其经济组织的属性看,它必然要遵循经济运行规律,追求相应的经济效益,但是,当与社会效益发生冲突时,应自觉服从社会效益,从而表现出学校后勤服务实体自身的公益性。公益性是学校后勤服务实体与社会服务企业的重大区别。
    公益性和经济性并不矛盾。市场经济的最大优势是实现资源的优化配置,提高资源利用率和办事效率。而目前我国高等教育最大的公益性是办好让人民满意的教育,尽可能满足人民群众享受高等教育的愿望,让广大学生享受质优价廉的教育服务,提高教育资源的利用率。
    (三)降低办学成本,提高办学效率,增强办学活力
    后勤工作的宗旨是“坚持为教学、科研以及师生生活服务”。 后勤实体应始终坚持这一宗旨,遵循教育规律,不断提高管理水平和服务质量,保证高校生活秩序的稳定,维护高校各项改革的顺利进行;同时,高校后勤实体还应遵循经济规律,注重经济运行质量,保持高校后勤服务市场的供求平衡。有效地减轻高校对后勤的经济负担,促进高校的快速发展,取得显著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
    高校后勤社会化改革的实践证明,高校后勤实体始终是高校最坚强的后勤保障力量,应该成为而且也有可能成为高校后勤保障体系的中坚力量。后勤工作要紧紧围绕着学校的中心工作和师生需求,以较少的支出为学校的发展提供良好的后勤保障服务。实现降低办学成本,增强办学活力的目标。
    (四)师生合理需求得以满足
    “顾客是上帝”“顾客的需求是我的追求”是服务业开展经营的基本原则。服务组织必须准确把握顾客需求,才能生产出受顾客欢迎的服务产品。学校后勤服务必须围绕师生需求开展,创造师生满意的产品。师生满意度反映的是师生的一种心理状态,它来源于师生对后勤服务、服务消费所产生的感受与自己企望的对比。体现了后勤服务的质量,表明了后勤保障体系的合理性。但满意是相对的而不是绝对的。
    三、构建合理后勤保障体系的途径
    (一)优化后勤人力资源配置,建立高素质的后勤队伍。
    “人”的资源是当今知识经济时代诸多资源中最重要的战略资源。目前高校后勤急需的是既具备经营、管理才能又熟悉教育规律和师生需求的人才。
    建立全员终身教育制。必须用发展的战略眼光把全员培训制纳入后勤总体发展规划中,制定有效的制度和措施。实行全员培训是人力资源总量增加、质量提高、组织持续发展的重要途径。通过培训,能全面提高职工良好文化、技术素质。
    后勤人员配置坚持个体素质与岗位要求相对应的原则。人员选择应取其所长,各尽其能,充分发挥个体才能。根据岗位特点充分考虑其专业知识、智能、年龄、性别等因素。促进人才综合使用效益的提高。
    努力培养后勤人员的服务意识,建立良好的职业道德规范。强化服务意识,实现优质服务是后勤工作的首要任务。高校后勤从事的虽然是衣食住行等事务性的管理工作和为学校教学科研、师生生活、校园环境等服务性工作,却一直是学校教职员工和学生们非常关注的热点。这是因为后勤工作服务的是师生员工,保障的是高校各项工作的高效有序运转,它关系的是师生的情绪,保障的是学校的稳定。因此强化服务意识,实现优质服务,既是后勤工作取得高校领导和师生员工理解支持的必要条件,又是取得社会承认,在市场经济的竞争环境中求得生存和发展的关键所在。
    (二)建立合理的管理体制及运行机制
    各高校从实际出发构建适合自己情况的后勤管理体制,规模较大的学校实行两权分离、事企分开,建立行政管理和经营管理相对分开的管理体制。应注意后勤分而不离,实体不实的现象。中小型院校的根据具体情况,按照“小机关、多实体、大服务”的模式,建立后勤“小机关”统一管理的运行体制。后勤服务实体是在“小机关”管理下的自主经营、独立核算、自负盈亏的经济实体。
    (三)加强制度建设、形成规范管理
    制度建设是一个组织十分重要的建设,它对于人们的行为具有强大的导向功能。它作为人类活动的规范体系,规定着人们活动的选择空间,它告诉人们做什么,具体怎么做。它能够把职工的行为导向符合发展需要的轨道。制度建设能够协调各种利益关系,消解矛盾,整合因利益分化而出现的各种力量。后勤各项工作的科学化、规范化、标准化依靠的是制度。
    高校中的主要消费者是学生,他们是一个特殊群体,他们的经济尚不能自立、对市场的认知不足,家庭经济条件差别悬殊,消费水平总体较低。再者,我国的教育事业是带有公益性的。国家对从事高校后勤服务企业提供了优惠的税收政策,这体现了市场带有一定的公益性。高校后勤管理要依据上述因素制定操作性较强的标准。作为评判后勤管理是否公正、合理的评判尺度。只有这样,后勤服务才可以保证学生的根本利益。
    (四)构建有效的后勤监督机制,加强后勤监控职能
    后勤监督制约机制能够督促服务实体做好后勤服务工作,监督服务实体的经营活动,确保其做到遵纪守法,合法经营。在高校的后勤保障体系中,作为学校后勤归口管理的“小机关”,要真正负起学院后勤方面的规划、协调、监控和管理工作。强调监控管理,就是加强对服务项目或工程项目的监督、协调、控制、评估与考核工作。监督一定到位,用制度、用量化的标准进行,并且实行后勤部门、政府主管部门(如食品、防疫、城管、工商等部门)、师生三级监督,定期组织评估和考核。建立行之有效的考核机制和权责对等机制,奖优罚劣,调动他们的积极性。
    (五)更新观念、引进社会力量,多种方式运作后勤服务市场
    陈至立指出:“高校后勤社会化改革的目的,要改变过去一切后勤有高校包办的机制,用社会化的新思路建立新型的高校后勤保障体系。”培育、发展高校后勤企业,支持、引进社会服务企业。后勤服务市场不能有后勤企业一统天下,可采取完全社会化、委托管理、租赁经营等多种方式运作。通讯、邮政、银行、交通等完全社会化;水、电、暖等可委托物业公司管理;食堂、超市、理发等可租赁经营。
    后勤服务市场采取合同管理,形成学校、后勤实体、经营者和师生消费者之间的契约关系,充分利用合同的法律效力,提高管理效益。采取向社会公开招标的方式,引进社会上的企业与经济实体来经营管理,激活后勤服务的生机,更好满足教育发展和师生生活需要,对后勤实体的发展会起到促进的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