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疆大学:后勤社会化改革实践

发布者:系统管理员发布时间:2006-03-10浏览次数:510

    高校后勤改革是深化高校改革的一个重要方面,也是在当前条件下克服高校发展的瓶颈制约,加快高校发展的一条根本出路。在党中央、国务院的重视和关心下,在自治区有关部门的领导和支持下,新疆大学始终按照教育部有关高校后勤社会化改革精神稳步推进后勤改革。在改革进程中,遵循“整体推进、分步实施、注重实效、平稳过渡”的原则,顺应学校不同时期的发展,在管理体制、运行机制、制度建设等方面进行大胆尝试,始终坚持教育属性和经济属性并重,特别是将为高校师生和教学科研服务的宗旨放在首位,以适应不断发展的高校后勤保障需求。
    通过后勤改革,新疆大学进一步提高了后勤保障工作的管理水平和服务质量,建立了较为科学的后勤管理体制、运行机制和综合服务体系,为我校的“211工程”建设和各项事业的加速发展提供了有力的后勤保障。
 
    一、因校制宜,确定合理后勤改革模式
    自1999年高校扩招以来,高校扩招碰到的首要问题是后勤保障能力不足,仅靠政府投入和扩大后勤职工队伍难以解决这一难题。为解决后勤服务体系不完善、服务质量和服务档次不高等问题以及后勤设施难以满足学校不断扩招的需要问题,新疆大学党委根据国务院办公厅批转教育部等六部门《关于进一步加快高等学校后勤社会化改革的意见》的文件精神,开始正式实施后勤社会化改革方案。
    1、组建后勤集团,开始模拟企业化运作。
    1999年12月6日新疆大学校党委常委(扩大)会议讨论通过了《新疆大学后勤改革方案》及实施方案,新疆大学后勤社会化改革正式实施。在做好前期准备工作的基础上于2000年初正式组建新疆大学后勤管理处和新疆大学后勤服务集团。2000年12月31日原新疆大学与原新疆工学院合并成立新的新疆大学,原新疆工学院后勤总公司与原新疆大学后勤服务集团相应合并成立新的新疆大学后勤服务集团。2002年6月新疆大学党委对后勤集团领导班子做了重新调整,班子组建后,以各服务中心为基本运行和核算单位的以学校后勤保障为主业、以优质服务为宗旨、以服务收费、成本核算为纽带,事业单位企业化管理的运行模式,构建“小机关,多实体,大服务”的管理体制,对所属各服务中心、部门划分形成经营型、承包型和管理型三种管理形式。
    这一阶段后勤管理处代表学校(甲方)对学校后勤实施行政管理,属学校行政部门,主要履行计划、监督、检查、协调等职能。后勤集团作为乙方,为企业化经营实体,实行总经理负责制,设总经理1人,副总经理若干人,集团下设若干个专业服务中心,实行独立核算、自负盈亏、自主经营。
    2、成立红湖公司,后勤进入市场化运作。
    为适应学校扩招压力,解决后勤改革过程中带来的税收等实际问题,2003年9月经校党委研究同意,学校委托后勤服务集团以集团历年结余累积资金六百万元投资注册成立了新疆红湖后勤服务有限责任公司,集团在政府对后勤成立企业还没有符合后勤职工利益的相应配套政策出台时,按照一套人马(事业、企业职工共存)二块牌子运作。外聘人员一律以企业编制进入新疆大学红湖后勤服务有限公司。后勤服务集团实行与企业化管理相配套的人事管理制度、工资制度、财务制度、经营管理制度,全面实施独立核算的企业化管理运作。
    2004年7月,成立由新疆红湖后勤服务有限责任公司、乌鲁木齐瀚海旅行社共同出资注册,具有独立法人资格的乌鲁木齐红湖酒店管理有限责任公司。首期公司注册资本为人民币80万元。红湖酒店管理有限责任公司作为新疆红湖后勤服务有限责任公司的子公司,完全实行企业化经营。
    新疆红湖后勤服务有限责任公司是一个由学校绝对控股的独立法人企业,对公司所属子公司、分公司进行投资,实行经济控制,形成后勤集团的控股母公司。集团通过控股总公司以经济手段控制子公司、分公司,来影响、整合、分配、整体经营三校区后勤服务市场甚至新疆高校后勤服务市场,从而形成专业经营高校后勤服务的企业集团,产生集团规模经营效应。
    3、后勤集团更名为后勤服务中心,不断探索适应校情改革新举措。
    2004年4月根据自治区机构编制委员会文件精神,撤销新疆大学后勤管理处,新疆大学后勤服务集团更名为新疆大学后勤服务中心。后勤服务中心属于新疆大学后勤服务与保障的一个下设机构,实行模拟企业化管理,以优质服务为中心,以深化改革、加强管理、寻求发展为宗旨,创造后勤优质服务的整体形象,不断增强后勤建设和发展的活力,最终实现后勤服务社会化为战略目标。
    更名后的新疆后勤服务中心延续集团原有管理体制、运行机制,坚持后勤社会化改革方向。同时兼顾了部分原后勤管理处部分职能,代表学校作为甲方与各下属各实体签订经济目标合同,并对其履行情况进行监督管理、检查考核。
    新疆大学经过五年摸索实践,对从理论到体制以及改革的方式方法和具体步骤进行了多方面的探索,每年都有新举措、新步骤。在后勤社会化改革过程中,新疆大学后勤服务中心不断调整后勤管理模式,逐步从“小机关-大实体”向“小机关-多实体”转变,以适应新疆大学“211工程”发展的需要和后勤改革的实践要求。从1999年改革至今,基本形成了新型后勤服务体系,走出了一条适合新疆大学校情的后勤社会化改革道路,取得了以下成绩:(1)建立了“小机关、多实体”的后勤管理体系;(2)模拟企业和市场运营机制,提高了后勤管理效率,保障了学校扩招对后勤的需求;(3)后勤运做方式和程序更加规范,后勤人员责任意识、服务意识、成本意识、竞争意识越来越强,使得后勤队伍的精神面貌得到了极大改善,并在改革中注意提高国有资产的使用效率,防止了国有资产流失。
 
    二、多种体制改革,为后勤社会化运作理清思路
    1、管理机制改革,实行“统一领导,分区操作”。
新疆大学后勤服务中心承担着新疆大学校本部、北校区、南校区共三个校区的后勤服务保障任务,采取“统一领导、分区操作”的管理模式,中心主任、书记负责中心行政及党务全面工作,副主任、副书记协助主任、书记管理中心的党务行政事务。
    后勤服务中心下设中心办公室、财务部、人力资源部、产业开发与工程技术部四个职能部门负责对全校后勤(三校区)的人事、财务、工程等工作,向中心主任、书记直接负责。由于新疆大学三校区之间存在地域距离,为便于管理,对于保障服务要求突出的项目中心分别在三校区建立了相关的二级实体,如:饮食、学生社区、物业、校园、热力、水电、动力、商业等部门,分别由中心副主任负责这些二级部门在三校区的具体行政工作。对于具备一定统一条件的项目,建立了三校区统一的二级实体,如:幼教、运输、通讯、医院等部门,由中心副书记分管。中心副职向一把手负责,中心党政一把手向校党委负责的模式有利于统一标准、统筹规划、规范操作。
    2、运行机制改革,从拨款到收费制过渡。
    学校与后勤服务中心建立合同制约关系,变全额行政拨款制为部分拨款和部分收费并行的运行机制。后勤服务中心党政一把手与中心分管领导签订经济合同书,分管领导与所管各部门签订经济目标责任书,逐步形成“事企分开,两权分离,市场驱动、集约经营”的运行机制。深入模拟企业化运作,系统地重建了企业化的核算体系,使中心各服务部为“独立运行体”的模拟企业化运作及核算的框架趋于完善。
    3、加强思想政治教育,推进人事制度改革。
    后勤服务中心按照公开、平等、竞争、择优的原则,引入竞争激励机制,通过建立和推行全员聘用制度,对中心人力资源进行优化调整和合理配置,进而建立充满生机活力的用人机制。面向全校和社会进行了全体员工的竞聘工作,特别是通过层层考核,招聘了一批应历届大学毕业生,给后勤注入了新鲜的血液。同时制定了配套的人事管理制度,在校领导关于对后勤人事政策调整意见的指引下,为待岗人员制定了相应的推荐上岗优惠政策,并为聘用劳动合同制员工办理了社会保险(即“养老保险、医疗保险、失业保险、工伤保险、生育保险”)。
    如何调动后勤干部员工的积极性,消除抵触情绪,保障一支管理、技术、服务的稳定队伍,是人事制度改革的难点问题,对后勤的改革成败十分关健。多年来,我们对广大干部和职工,一直坚持并反复进行“三服务、两育人”的宗旨教育和职业道德教育,特别是对中心、部门领导干部,牢牢把握后勤改革和服务保障工作的方向。根据后勤工作实际和职工文化结构的特点,采取多种形式,切实有效地开展思想政治工作,通过思想政治工作让职工清楚地知晓每一步的目标、责任及困难所在,更重要的是焕发职工参与改革的热情,变消极抵触情绪为积极动力。同时通过举办各种形式的培训班和有针对性的思想教育,认真做好待岗人员的思想政治工作。
    4、财务管理改革,实行企业核算。
    后勤服务中心实行二级财务单独核算,接受学校计财处的指导、监督、和管理。中心内部实行企业财务核算,逐步推行全额收费制,统一制定合理的服务收费标准,各专业服务部按照国家定额或行业定额合理收费。
后勤服务中心财务部向各二级单位实体委派核算员。对库管员实行轮岗制。对大宗物资和项目实行公开招、投标制。各单位及核算员根据本部门的具体经营情况,在报中心财务部批准后,设置核算账簿,包括资产明细账和核算台账。并将核算结果按月与财务部会计对账。各单位及核算员根据实际发生的经济业务事项及时进行核算,依此进行帐簿登记,并报财务部。任何经营实体不得以虚假的经济业务事项或者资料进行核算。中心内部建立财务监督制度,严禁公款私存及挪用公款。
    5、产权和分配制度的改革。
    明确后勤资产产权关系,盘清学校后勤的国有资产,明确资产所有权和后勤经济实体的资产使用权、收益权,明确资产管理者和使用者对后勤资产的保值、增值责任。
    分配制度上,为加快新疆大学后勤服务中心人事分配制度改革,依据教育部《关于当前深化高等学校人事分配制度改革的若干意见》及《新疆大学校内岗位津贴实施办法》,新疆大学后勤服务中心以按劳分配、优劳优酬、效率优先、兼顾公平及按岗、按任务、按业绩定酬的原则制定了员工工资分配办法,员工工资由基本工资、岗位工资或绩效工资和年终奖金构成。
 
    三、改革成效显著,后勤保障能力明显提高
    新疆大学学校现有各类学生43000多人,其中普通本专科学生23000多人,研究生1100人,其他学生19000多人。共分为校本部、北校区、南校区三个校区,共占地2464亩,建筑面积80万平方米。通过后勤社会化改革,新建和改造了后勤基础设施,解决了高校扩招中的“瓶颈”,极大缓解了后勤保障能力不足的矛盾。自99年以来,通过贷款等形式分别在三校区投资改造了学生公寓、学生餐厅,完善了后勤服务设施,先后实施了后勤服务承诺制、后勤服务质量标准与量化考核、ISO9001国际质量认证等一系列举措,使后勤服务质量明显提高,师生员工对后勤服务的满意率不断提升,基本满足扩招对高校后勤吃、住、行等方面的需求。
    1、水、暖、电基础设施建设。在历年锅炉改造、设备添置和维修的基础上,2003年投入经费3000余万元,在校本部新建集中供热工程,其中一台新型40吨硫化床锅炉,2004年在上年度投入的基础上,继续追加投入1000余万元,二期建设的40吨硫化床锅炉已经完工,保证了校本部50余万平方米供暖面积。2002年投入200余万元扩建主配电室,校园亮化工程2001年以来共投入200万余元,全校电负荷达5500余KVA,保障了生活、教学、科研用电。
    2、学生公寓楼建设。后勤社会化改革的重点和突破口在学生公寓建设。学校在2000年—2001年共贷款5100余万元建设学生公寓楼5万余平方米。1999年后勤服务集团垫付投入100余万元维修改造了校本部三层半楼、解放楼、四合院南楼安排学生住宿。至2004年新旧公寓楼共33幢,建筑面积125, 637.10平方米,可安排2万5千余名学生入住。达到公寓化标准的宿舍楼共16栋。学校住宿条件得以逐年改善,为学校住宿的公寓化、社会化管理创造了坚实的硬件基础。
    3、食堂标准化建设。2000年—2001年,学校共投入2700余万元建设了两个面积共15000平方米的新食堂。大大改善了就餐环境,提高了就餐接待能力,并投入了大量的人力、物力对炊管队伍进行技能技术培训,整合资源配置,优化经营模式,建立了一支有开拓创新精神的餐饮队伍。
    4、住宅楼、教学楼建设。99年以来,学校先后兴建了二类、三类、四类住宅楼851套,共投入 6200余万元,面积达61200余平方米。2002年,集资兴建高层住宅108套。同时,投入500余万元修建了5000多平方米的青年教师公寓楼。为满足扩招的需要,校本部又先后投入近7000万元,修建了综合教学楼、数学楼、文科楼,面积达38000余平方米。为进一步改善后勤基础设施条件,北校区2000年投入1500余万元,建设了9600余平方米的图书馆。2003年学校又投入5000余万元在校本部建设3万余平方米的图书馆二期工程,投入近600万元修建4000余平方米的新浴室。
    5、校园环境绿化建设。坚持“路铺到哪儿,绿化到哪儿”的原则,投入资金用于整个校园包括新校区的规划设计工作和绿化工作,绿化面积三校区共达420919.11m2,校园面貌焕然一新,为广大师生营造了一个良好的生活学习环境。
    6、南校区建设。2002年学校开始进行新校区建设,其中,投入3500余万元在南校区建设学生公寓楼1.9万余平方米;投入1700余万元,建设一个12000余平方米的学生食堂;投入5800余万元,修建了36000余平方米的综合教学楼;投入450余万元,修建了3600余平方米的学生浴室。经过一年多的基础设施建设,南校区以崭新的姿态于2003年正式投入使用。
    四、几点体会
    多年来的改革实践证明,高校后勤社会化改革的方向是正确的,改革的实施步骤是可行的,取得的成效也是显而易见的,经过努力,可以达到改革的预计目标。但当前还存在不少问题应引起我们的重视和思考。
    1、总体来讲,全国高校后勤社会化改革的政策与做法还在探索中,各地各校的情况有所不同,差距客观存在,制约和影响了一些地区的院校按期完成预定目标。尤其是新疆的高校,必须继续坚持后勤社会化改革方向,坚持政府统筹的主导方针,坚持为教学、科研和师生员工服务的方向,坚持高校党委重视和扶持的作用,致力改革,同心协力,排除万难,推动后勤工作不断上新台阶,最终实现后勤社会化改革预期和远景目标。
    2、政策不到位,社会大环境未形成,经费总量投入不足等约束了高校后勤的发展,制约了后勤社会化改革的步伐。
    新疆高校后勤社会化改革工作要得到自治区党委、人民政府的重视,必须纳入自治区和乌鲁木齐市的经济和社会发展规划中,及时出台相关政策文件,特别是要将贯彻落实国务院[2000]1号文件《关于进一步加快高等学校后勤社会化改革意见的通知》精神的有关文件出台,制定符合实际区情、校情的优惠政策,落实具体措施,指导我区各高校深入推进后勤社会化改革工作,加大改革力度,加快改革步伐。
    同时,学校自身对后勤工作特别是对后勤基础建设的投入经费总量不足,造成后勤硬件条件相对薄弱和滞后,影响和制约了后勤的发展和改革的步伐。
    3、广大后勤职工对后勤社会化改革思想接受能力还需进一步提高和加强,进一步宣传后勤社会化改革大思路,用后勤社会化改革思想统一全体员工的思想。通过宣传教育,要使大家充分认识到这个观念,牢固树立这个意识,即后勤社会化改革不是不要高校后勤,而是要把高校的后勤搞得更好;改革的最终目标是依据经济规律和教育规律,运用新的机制、新的模式,克服旧体制的矛盾与弊端,最大限度地利用社会资金和力量,加快后勤基础建设,提高后勤服务水平,建立起一种新型的高校后勤服务保障体系。这样一个体系,就是要以优质服务、优良作风、优美环境去让师生员工满意,这是学校后勤工作永恒的主题,如果搞不好服务,就会失去市场,失去生存的空间,就会被淘汰。
    4、后勤社会化改革中如何理顺甲乙双方关系问题。实际上就是学校与后勤之间的产权关系、分配关系和利益关系如何理顺,如何优化调整,这是摆在我们面前重要的现实问题。这关系到后勤能否真正建成独立自主、自负盈亏、自我发展、自我约束的经济实体,能否规模发展,更好地为全校师生、教学、科研服务,为学校的整体改革和发展大局做出更加突出的贡献。
    我校后勤改革几年来发生了深刻变化,但后勤工作服从学校党委的领导,服从学校教育发展目标的宗旨没有变。正如校党委王桐书记在后勤集团成立大会上对后勤全体职工提出的希望,“要始终坚持‘为学校教学、科研、师生提供更好的服务’这个方向。为学校办学提供更为有效优质服务和保障,这是后勤工作的指导思想,也是检验改革成败的标准。后勤改革要有利于减轻学校和师生们的负担;有利于提高管理服务水平;有利于改善后勤职工的待遇”。特别是学校进入“211工程”以来,各项事业有了很大发展,基建任务很重,水电增容,管线改造,学校扩招等都给后勤工作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而另一方面,后勤本身设施陈旧老化,运行经费短缺,在没有足够资金保障的情况下,如何最大限度发挥后勤的作用,保证各项工作正常运行,满足学校对后勤保障的需求,这是对我们提出的一项非常艰巨的课题。
    总之,新疆大学后勤在新疆大学党委的正确领导下,继续坚持政府统筹主导的工作方针,坚持各级党委的领导作用,积极贯彻落实上海、武汉、西安、北京四次高校后勤社会化改革工作会议精神,进一步理顺与学校的产权关系、分配关系和利益关系,明晰产权,明确责、权、利,进一步改革管理体制和运行模式及机制,制定出台收费服务标准,健全完善收费制,为变行政拨款制为服务收费制打下坚实基础。同时,进一步加强企业化管理,加强制度建设,进一步制定和完善人事制度、分配制度、财务管理和物业管理等方面的规定和政策,建立健全各项规章制度并落到实处。后勤还要自加压力,提高市场竞争能力,提高造血功能和企业活力,按照市场经济下“政企分开,产权明晰,责权明确,管理科学”的现代企业制度建立后勤企业,为更好地为全校师生、教学、科研做好后勤服务保障工作,最终实现后勤社会化改革宏伟目标而努力奋斗!我们相信,在自治区党委、人民政府的高度重视和统筹主导下,在新疆大学党委的正确领导和大力扶持下,在全体后勤职工的共同努力下,我们的目标一定会实现,新疆大学后勤一定会做出更大的贡献,我们的后勤事业一定会取得更加辉煌的业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