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大学:创新机制、完善体制,加快后勤产业发展

发布者:系统管理员发布时间:2006-02-20浏览次数:534

    高校后勤社会化改革既是我国高等教育体制改革的一项重要举措,也是我国市场经济发展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北大后勤产业中心在北京大学党政领导的直接关怀下,按照高校后勤社会化改革的目的和要求,以市场经济为导向,创新机制、完善体制,逐步建立完善了“独立核算、自负盈亏、自主经营”的市场运行体系,
促进了后勤产业的快速发展。
    一、基本情况
    北京大学后勤产业中心成立于1995年1月10日,产业中心成立之初,学校就明确其为独立核算单位,在总务长领导下,统筹规划、合理布局、规范管理、经营发展北京大学的后勤产业。1999年,学校决定成立北京大学燕园社区服务中心。北京大学后勤产业中心全建制并入北京大学燕园社区服务中心,形成了一套班子,两块牌子,对内以社区中心的名义开展社区服务,对外以产业中心的名义开展经营服务的新格局。由于两套班子的合并,使得产业中心进一步拓宽了经营服务的范围,获得了新的发展机遇。
    目前,产业中心有独立核算的经营实体14个,合资公司4个,外营餐厅4个,服务管理中心2个,园区市场4个,便民服务站3个,业务范围涉及教育、建筑、餐饮、服务、商贸流通、生产加工等多个方面,每年实现经营流水近亿元,实现利税上千万元。产业中心共有员工926人,其中有162名北大在编职SE,现有资产总计3000多万元,下属的经营服务企业、网点,覆盖北大教职工居住的9个园区。经过11年的改革发展,北大后勤产业中心社会化改革取得了显著成效,主要体现在以下6个方面:
l、转变了观念。经过产业中心社会化改革,在产业实体内部引入了市场竞争机制,使后勤产业中心内部的人员之间、企业之间以及企业与社会企业之间建立起有序竞争的市场机制,使员工利益与企业利益相一致,经营管理人员的待遇与企业经济效益直接挂钩。一方面,加强了产业实体的现代化管理,增强了企业管理层的市场意识、法制意识、社会意识,提高了管理水平;另一方面通过竞争机制和激励机制的确立,进一步改变了产业中心职工过去那种吃大锅饭,“等、靠、要”的思想,强化了“服务意识、竞争意识、风险意识”,充分调动了员工的积极性和创造性,带来了明显的效益。
    2、摸索出切合实际的发展思路。在全国高校后勤社会化改革的形势下,在北京大学内部管理体制改革的背景下,产业中心经过认真调查研究,反复分析论证,按照服务、经营、管理职能分开的原则,确立了“小机关、大实体、多服务”的经营服务体制;坚持社会效益、经济效益并重的原则,各服务实体实行成本核算,形成了一套符合北大实际的发展思路,使北大后勤产业中心逐步走上良性发展轨道。
    3、提升了产业中心的综合实力。产业中心成立以来,一方面对并入的企业和园区经营服务网点进行整合改造,使其适应学校后勤服务的需要;另一方面,按照分类指导的原则,分别采取自主经营、合作经营、租赁经营等方式,发展了一批新的企业。其中有从事建筑、生产加工的企业,也有从事商业便民服务的超市、理发店、缝洗店、招待所、照相、彩扩等经济实体。2004年,产业中心实现销售收入1亿元,上缴国家和学校总计600万元,在编员工人均收入达3万元/年,外聘员工人均收入达1万元/年。
    4、优化了产业结构。产业中心先后将电工队和水暖队合并咸水电队,年产值由十几万上升到百万元;撤消了学生区商店、燕东园商店,新建了校园博实商场,年利润由不足万元,一跃增至五十多万元,稳定地占领了校内商业市场;又将四个招待所合并管理,降低了管理成本,提高了管理效益。在教育产业方面,新北高公司在经营中抓住了教育的概念,成立了民办大学,开展了教育培训等。产业中心还大力发展相关的生产型项目,如北大成龙玻璃公司,年产值已达到几千万元;近日按照建设节约型社会的精神,产业中心又合资开办了燕园阳光公司。
    5、提高了服务质量。网络呼叫的开展,便民超市的开业,便民服务队的组建,社区医疗站的设立,康乐园和自行车棚的建设等等,改善了校园和生活区的环境,方便了居民生活,解除了教职工的生活后顾之忧。后勤服务得到了老师的好评,学生的认可。北大外国语学院教授张振国为社区题词:服务到家,有口皆碑。“有困难找社区,社区服务不说不”,已经成为社区人的自觉行动。
    6、锻炼了一支过硬的队伍。队伍建设是推进后勤产业社会化改革的关键。产业中心经营业绩的取得,得益于在学校领导的大力支持下,搭建了一个有思想、有干劲、有能力的经营管理班子和一支素质高、业务精、作风正的后勤服务队伍。每年暑期上千套学生宿舍的粉刷,产业中心都能保质保量的完成;北京大学与哥伦比亚大学的暑假中文培训项目留学生住家活动的成功落实;“非典”期间的出色表现,无一不证明产业中心的队伍是一支能打硬仗的队伍。
    二、基本做法
    产业中心成立11年来,摸着石头过河,一边摸索,一边总结,大胆尝试,勇于实践,闯出了一条高校后勤产业发展的新路子。回顾其成立发展的历程,总结其发展壮大的经验,主要集中体现在以下4个方面。
    1、产业中心的发展得益于体制、机制创新。
    ①体制创新。北大后勤产业中心的基础是原劳服公司和后勤内部经营单位。在这些企业并入产业中心时,产业中心不仅保留了原公司的名称不变,企业性质不变,职工所有制身份不变,而且确定了今后凡是纳入产业中心的企业一律按照这~灵活机制运行,这样一个比较灵活的政策,降低了资源整合的成本,以较小的代价,逐步将分散在学校各个部门的后勤资源整合起来。1999年产业中心又整建制并入北大燕园社区服务中心。产业中心获得了新的发展机遇,开始借助社区的有利政策环境,以更快的速度延伸发展,开发社区服务产业。无论是从资源开发的规模,还是取得的经济效益,都取得了长足的发展。
    为了促进社区的发展,学校设立了燕园社区服务中心理事会,实行理事会领导下的社区中心主任负责制,代表学校负责社区建设和社区服务。理事长由学校领导担任,常务副理事长由社区中心主任担任,副理事长由学校人事部、财务部、资产部、街道办事处一把手担任。理事会具有广泛的代表性与决策的有效性,使得产业中心的经营管理活动,受到了学校各个部门的广泛支持,形成了与学校后勤各相关部门合力共建的良好局面。
    ②机制创新。产业中心下属的服务、经营企业,除网络和家政服务外,全部实行独立核算,自主经营,自负盈亏。对实体使用的经营场地、固定资产和流动资金全部是有偿使用。有偿使用费用主要集中体现在资源的使用,减免的税金以及学校投入而应取得的收益等三个方面。在操作程序上,产业中心始终抓住完成合同规定的各项指标这个关键环节,分解为按季小结,半年中结,年底总结,当年兑现全员奖,奖励标准与经济效益挂钩,较好地调动了实体执行合同的积极性。
    ③管理创新。后勤服务要在整体上形成产业,需要每一个服务经营实体成为独立的经营者和服务者。产业中心重点强化了三个意识,成本意识、市场意识和竞争意识,强化这三个意识,就打破了以往“等、靠、要”吃大锅饭的思想。产业中心在用工制度上实行全员岗位聘任制,对现有企业进行定编,但定编不定人,这样使企业经理可以合理“组阁”,职工也可以自由选择企业。对不适合企业工作的职工,企业可以退回产业中心另行分配或待分配。产业中心另行安排其他人员去该企业,以保持原有编制。因各种原因而列入离岗待业的人员,明确规定:待业第一个月发70%512资,第二个月发50%I资,第三个月发30%512资,并设立自谋职业供其选择。在收入分配办法上,干部职工收益分配与企业效益、岗位效绩挂钩,多劳多得、不劳不得,优劳优得,减少工作中“定”的部分,增加“活”的部分。
    2、产业中心的发展得益于学校给予的资源支持和宽松的政策环境。
    高校后勤产业的发展受到高校发展目标的制约,与一般企业发展有着不同的模式和道路。但同时,它也相应地享受到了由于限制和制约所带来的相对优惠的政策。
    ①学校明确界定了产业中心的服务范围与内容。从地理概念上看,产业中心的服务内容涵盖北大“九园两区”。即燕东园、中关园、蔚秀园、畅春园、承泽园、燕北园、燕南园、郎润园、镜春园和四至七公寓地区、学生生活区。服务内容包括家政便民服务、卫生保健服务、商业便民服务、文体娱乐服务等四个类别。从潜在的市场规模看,截止到2005年秋,北大常住学生、教职工以及流动人口近10万人。这样一个庞大的市场规模,这样一个相对固定的消费人群,给产业中心的发展提供了一个与社会企业相比难得的发展机遇。
    ②学校给予了必要的资源支持。北京大学为产业中心明确了主要经营管理的范围,赋予了相对稳定的学校后勤资源开发和配置权,因此,就能够获得相对稳定的收益。目前,产业中心经营管理的资产主要来源于三个方面:一方面原来产业中心下属企业以及服务经营用
房;二方面接受了原来北大街道办事处和居委会下属的经营网点和收费服务项目;三方面社会商贸和学校其他有关部门在学校家属园区的经营服务类项目。
    ③学校赋予了开发社区以及周边零散地段的权利。北京大学给予产业中心“以多种形式发展小企业,赋予开发社区及其周边零散地段的权利,以利于社区服务和社区经济条件的改善”的政策。产业中心利用学校给予的这个政策,新开办了一批服务实体,既方便了教职工的生活、娱乐和休闲的需要,又使社区服务产业有了新的增长点。学校“不允许社区以外的单位和个人涉足社区的经营和服务”的政策,使产业中心取得了社区经营的特许权,有利于通盘考虑和整体发展社区服务产业。与此同时,社区服务项目,有一部分不在工商部门注册,从费用上降低了服务成本。如此等等。在学校没有提供任何启动经费的情况下,社区中心和产业中心在学校政策驱动和资源驱动的支持下,在较短的时间内,取得了较大的进步,得到了民政部门的高度评价。前不久,北京大学副校长林均敬在北京市社区工作会上介绍了北大社区发展产业的经验,得到了与会者的肯定和赞扬。
    3、产业中心的发展得益于坚持以项目带动作为加快后勤产业发展的核心内容。
    项目是产业中心的生命线。产业中心增长点的出现,利润的形成,主要体现在大大小小的项目上。
    ①项目引进来与走出去相结合;在项目引进来方面,在学校相关部门的支持下,在原北大畅春园商店的基础上成立了北大超市发超市,产业中心占有70%的股份,北京超市发连锁股份有限公司占有30%的股份。北大超市发超市,面积1800平方米,日流水平均达到5万多元,经营5年累计完成销售额1亿多元,上交国家税金近200万元。产业中心不仅在校内、市内开展各种经营活动,而且还把握时机,积极参与社会合作项目。产业中心与山东日照市合作开发了“产学研居基地——教授花园”项目,近200多户北火和北京高校教职工落户教授花园。北大蛋白质工程国家重点实验室和北大微处理器研究开发中心两个国家级实验室进驻了基地;北大研究生院在日照市开设了两个研究生课程班,招收、培养了200多名学员。教授花园合作项目,既为北大教授提供了科研、休闲、度假的优良居住环境,同时人才的进入和聚集,也对日照市经济、文化和教育、科技事业的发展产生了推动作用,由此取得了经济和社会两个方面的效益。
    ②经营性项目与公益性项目相结合;除了致力于发展盈利性的经营性项目,产业中心还大力发展服务学校的公益性项目。北大社区网络服务中心项目,就是一个以方便教职工生活为主要目的公益性项目,项目每年二十多万元的费用支出,主要靠产业中心经营产生的利润来补贴。据统计,截止目前,通过网络服务中心处理的热线电话无偿咨询服务、呼叫、信息服务、家政服务(介绍保姆、小时工等)已累计达86434件,平均年处理服务事项多达21608人次。方便、快捷的网络购物和上门送货服务,在学校教职工心中留下了深刻的印象,这也为产业中心开展盈利性经营活动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③做大增量与盘活存量相结合;在做大做强已有的增量项目的同时,产业中心还积极帮助学校盘活存量项目。1999年以来,产业中心通过合资、赎买等方式,投资276万元,收回6处总共6810平方米的商业用房,基本结束了在计划经济体制下形成并延续下来的校外商业单位无偿占用北大房屋资源使用权的历史,为保护校产资源做出了贡献。收回的房屋通过市场整合、配置、改造后,开办了超市、餐厅、招待所等经营服务设施。
    4、产业中心的发展得益于以坚定不移的回报学校作为根本宗旨。
    产业中心以经营保服务,以服务促经营的发展思路,使服务与经营相互配合、相互补充,良性循环,有力提升了学校后勤服务的质量,也促进了产业中心的发展。
    ①在资金上。1995年-2004年,产业中心实现经营流水近10亿元,上缴国家税金1500多万元,上交学校2483万元,还自行承担了在编职工的工资、奖金以及养老统筹金、失业保险金、住房公积金等费用2000多万元,直接投资400多万元用于学校园区建设,同时,为学校老年活动、幼儿教育、校工会活动、居委会资助金、见义勇为基金和改善教室桌椅等活动,资助了63万元。在助学方面,每年为300名贫困生资助日用品,累计帮助100名贫困生完成四年学业。11年来,产业中心不仅没在经济上给学校增加负担,还缓解了后勤经费紧张的困难。这些做法得到了学校领导和教职工的充分肯定和认可。
    ②在便民服务上。产业中心利用产业经营利润,新建了18个自行车棚、13处宣传橱窗,4个便民服务中心,6个居民活动场所,改造、开办了3个网络服务站等。新建的便民服务中心,有规范、整洁的便民商厅、果菜棚、阅览室和棋牌室。现有89个商家摊点常年为教职工提供新鲜的蔬菜、水果、食品、鲜肉、活鱼、活鸡、副食、文具、百货以及理发、缝纫、自行车修理、废品回收等生活日用品供应和各种生活服务。同时,还有13个合作厂家常年为园区提供生活服务,基本上满足了教职工家政和维修服务的需求。这些方便北大教职工居住和生活的福利性设施,增加了居民们对产业中心的信任度和依存度。
    ③在特殊事件上。2b03年“非典”特殊时期,产业中心的员工直接冲锋到服务第一线,承担了观察区的卫生保洁和消毒、垃圾运输和设备维修等工作。产业中心的工程处负责观察区改造工程,水电队负责观察区的维修工作,博实商场负责观察区的生活用品供应,招待所负责刚从国外回校学生的住宿,招待所的服务人员负责观察区每天400多个垃圾袋的清理和保洁消毒工作。产业中心的员工们用强烈的爱心与高度的责任感体现了后勤产业服务学校、服务师生和员工的根本宗旨。
    三、今后的发展思路
    按照高校后勤社会化改革的要求,北大后勤产业中心下一步深化改革,主要体现在以下三个方面:
    1、要积极探索企业制度改革。建立“市场提供服务,学校自主选择,国家宏观调控,行业自律管理,政府、学校和社会监督管理”的新型高校后勤保障体系,是高校后勤社会化改革的最终目标模式,对于下一步推进高校后勤社会化改革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产业中心要在现有行业、企业的基础上,按照教育部的规定,在2006年底之前,将现有的企业全部改制为有限责任公司,明确学校和企业的关系,使学校和企业建立起以资产、产权为纽带的市场化的责权利清晰的合作关系。学校通过资产和学校消费市场等的资源投入,择优委托或以股份制为纽带,学校参股或控股产业中心的企业。近日,产业中心就与北京大学资产管理公司合资成立了北京燕园隶德科技公司,北大占30%的股权,产业中心占70%的股权,这种以股权为纽带的合作关系,不仅可以达到责权利清晰的效果,也能真正按照公司法人治理结构的要求发展企业。
    2、要推进产业中心实体产权多元化改革。在产权制度上,要大力发展学校国有资本、集体资本和非公有资本,包括后勤企业管理者和职工个人出资或社会民营资本等参股的混合所有制企业。产业中心要按照现代企业管理制度的要求,探索、逐步建立完善法人治理机构。在产权改革方面应向多元化发展,要致力于建立“归属明晰、权责明确、保护严格、流转顺畅”的现代企业制度。这是国有企业改革的基本方向,也同样是产业中心企业组建和改制的基本模式。
    3、要适应开放的后勤服务市场体系。目前,学校市场实际还是相对独家经营,这主要是历史原因所致。但是这个特别的独家经营的关照期是有限的,今后高校后勤服务市场要真正按照市场经济的法则和本质来建立和运行。因此,产业中心下属的后勤企业要尽快适应开放规范的学校后勤服务市场的发展趋势,具备参与社会企业竞争的能力。有条件组建实体的,要尽快在工商注册,使实体成为享有民事权力,承担民事责任,具有独立法人资格的企业,以争取尽快获得独立的发展空间;发展达到一定规模的,要尽快与社会企业接轨,先行一步主动参与到校园外的社会竞争。对不景气的,缺乏竞争优势的实体,要尽快进行关停并转,以降低改革成本和运营风险。
    光阴荏苒,弹指一挥间。北大后勤产业中心走过了11个年头。这11年,是艰苦创业的11年,也是成果丰硕的11年。但是回顾11年的发展历程,也从中看到了我们许多的不成熟之处,如企业品牌不响,连锁能力不强等,这些问题都要在今后的工作中改进。面向未来,我们将进一步解放思想,抢抓机遇、加快发展,积极探索高校后勤产业社会化改革的新思路、新模式,致力于建设一流大学中的一流高校后勤产业而努力奋斗。立足学校服务当先积极稳妥推进后勤改革与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