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长期以来,经营在高校后勤企业文化中的核心作用没有得到应有的重视和充分发挥,学校领导与后勤企业管理者要有高度的社会责任感和历史使命感,加大后勤社会化改革力度,后勤企业真正把工作重心转移到经营上来,构建以经营为核心的企业文化。
关键词: 发挥 经营 高校后勤 企业文化 核心 作用
企业文化体现企业的核心竞争力,也体现企业的品牌效应,所有成功企业都有其独特的文化内涵,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掌握制胜法宝,淘汰竞争者,击溃挑战者,使自身得以发展壮大。高校有着深厚的文化底蕴,大部分后勤企业在长期的服务过程中形成了一定的文化特色,但和社会优势企业相比还显得功力不足、缺乏活力,没有竞争优势;少数后勤企业画地为牢,远离市场,不思进取,生存困难,发展缓慢。笔者认为,根本原因是管理者没有充分认识到经营在后勤企业文化中的核心作用,仍在沿袭计划经济模式下的经验型管理,既有历史因素,也有现实原因。
一、历史原因造成后勤企业缺乏经营氛围,职工依赖思想严重。1、长期以来,高校由
政府包办,计划拨款,衣食无忧。2、后勤实体作为学校的一个保障部门,依据学校总体计划,按指令办事。3、受高校“事业单位”大环境的影响,“平均主义”、“大锅饭”、“铁饭碗”等对职工思想毒害至深,使其象血吸虫一样深深地叮在后勤企业的肌体上,固疾难医,企业负担沉重。4、学校的市场保护政策,客观上助长了后勤企业和员工对学校的依赖。
二、后勤社会化改革的局限性,后勤企业难以按市场规律经营。1、高校后勤社会化改
革实行“老人老办法,新人新办法”。同样作为生产力要素的“老人”和“新人”,享受计划经济和市场经济两种不同政策,“老人”受到政策的强力保护,端着计划经济的“铁饭碗”,没有竞争压力,缺少危机感,工作动力不足;“新人”作为市场经济的产物,学历较高,大都从事脑力劳动,为师生提供知识型服务,但政治地位低下,人事关系不进学校,经济待遇参照当地企业同类劳动力价格,在学校是弱势群体,在“老人”面前有自卑感,从事管理工作信心不足,难以提高执行力。2、企业管理者经常岗位轮换,不仅无法形成长远的经营战略,而且原有的经营链条也会经常发生脱节。有些连经营常识都不懂的政工干部、教辅管理人员掌管后勤企业后,往往难有作为,甚至会把企业带入歧途,走向衰弱,给集体和个人都造成不应有的损失。3、学校指令性计划太多,企业自主经营空间狭小。4、改革不同步,校内其它部门的工勤岗享受机关待遇,后勤企业的“老人”心理不平衡。
三、落后的评价机制影响了经营的正常开展。1、校方对后勤企业管理者的考核评价往
往采用考核机关、系部负责人的模式:测评打分、群众座谈等,缺少效益指标。2、效益好、实力强的后勤企业,其管理者在校内的评价一般较低:改革是利益的再调整,容易得罪人;经营必讲究效益,加强核算,控制成本,校内部门间的关系不容易维持;经营需要坚持管理规范、服务标准,“老人”难以接受;经营需要建立绩效考核机制,加大奖罚力度,“老人”反对较多……。3、企业效益好,大多数学校都归功于自己的优惠政策,认为与管理者的卓越经营关系不大。
凡此种种,严重削弱经营在高校后勤企业文化中的核心地位,给学校和后勤实体都带来损害,当然,最终受害的还是学校。一些起初充满创业激情的企业管理者或雄心不再,或调离岗位。有的后继者不懂经营,干脆也不谋经营,只能迎合上级搞点花架子,做一点“号子”文化;对下缺少原则性,落后的、错误的思想言行得不到有效遏制;对其它部门以吃请招待维系感情,用“杯子”文化来发展“圈子”文化,用牺牲改革发展来构建“和谐”的生存环境,经营文化缺乏应有的重视。
高校领导应清醒地认识到后勤社会化改革的形势和后勤现状,摆脱自办后勤的困扰,出台和完善相关政策,把后勤企业引导到卓越经营的方向上来,建立和适应“市场提供服务,学校自主选择,政府宏观调控,行业自律管理,职能部门监管”的新型后勤保障体系。后勤企业的管理者要有强烈的历史使命感和高度的政治责任感,以改革发展为己任,摒弃落后的、庸俗的企业文化,构建新型、先进的企业文化,研究经营战略,创新理念,从事卓越经营实践,始终把经营作为自己企业文化的核心。重点应做好以下几项工作:
一、创建和谐有序的经营环境。1、建立科学的评价和激励机制。校方对后勤的实际
情况进行准确评估、定位,对资产、人员进行合理划分、安置,对企业员工过去创造的财富给予政策上的肯定,已建立现代企业制度的可以拿出一定比例给员工配股,未实行现代企业制度的可加大员工的奖酬金额度,不必参照校内机关、系部搞“内部平衡”,对经营有方、绩效显著的经营者要理直气壮地给予物质和精神奖励;经营不善、造成亏损的则要严肃地追究企业管理者责任,而不是另调他用。2、富有成效的经营管理队伍。后勤企业的最高管理者必须具备良好的经营管理才能,目光远大,创新开拓,能吸纳和培养人才,为年轻的知识型员工提供充分的发展平台,帮助他们扫除障碍;要有耐心,经验需要积累,知识有待完善,不要企望刚出校门的大学生(包括研究生)一下子就能胜任经营管理工作;管理队伍要稳定,专业化的管理队伍是企业核心竞争力的物质载体,频繁的岗位变动导致人力资源配置的混乱,造成人才的流失和闲置。3、健康的舆论导向。高校内部的舆论环境对后勤企业的经营方向起到重大的导向作用,有时甚且会产生决定作用。后勤社会化改革的实践证明:发展快、实力强、影响大的后勤企业,校内大都具有良好的支持改革发展,关心企业经营管理的舆论环境,特别是高校主要领导的关心支持,成为企业健康快速发展的动力源泉,反之亦然。4、
适度的校内竞争和充分的校外拓展。校内的市场保护不能绝对化,也不能长期化,否则不利于后勤企业的生存发展,经营管理的水平也难以提高。适当引入一些社会优势企业参与校内市场竞争,既有利于提高服务质量,降低服务成本,也可促使后勤员工更新观念,增强危机感与竞争意识,条件成熟时鼓励后勤企业向外拓展市场,扩大经营规模。后勤社会化改革以来,已有不少高校后勤企业凭其竞争优势在社会市场站稳脚跟,逐步形成品牌效应。
二、构建学习型组织 创新经营理念 1、有着浓郁学术氛围的大学校园,学习应成
为后勤企业全体员工的共同需求,以先进的世界观和科学文化知识武装头脑,统一思想,塑造企业形象,体现企业精神。2、员工培训应成为企业经常性的工作,有计划、分层次向员工灌输经营理念、管理和服务规范、技术技能、素养要求等,把规范要求转化为员工的日常行为习惯。3、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影响人们消费观念的变化,后勤企业应根据师生需求的变化不断创新经营理念,把满足师生需求作为一切经营活动的出发点和落脚点,锐意进取,持续提高服务质量,合理追求经营的社会效益与经济效益,并承担相应的社会责任。
三、加强标准化建设 追求卓越经营 1、社会企业有着严格的行业标准和准入制度,
在与国际市场接轨的过程中,普遍贯彻实施ISO9000:2000质量管理体系,企业大都通过ISO9001:2000质量管理体系、ISO14001环境管理体系以及OHSAS18001职业健康安全管理体系的认证,为产品通向国际市场打开了方便之门,许多成功企业认为:认证是打造品牌产品的国之利器。近几年来,国内一些企业为提升产品的国际竞争力,在全面质量管理的基础上又纷纷贯彻实施国家《卓越绩效评价准则》和推行六西格玛管理。2、高校后勤企业应积极引进社会企业有效的经营管理手段,实行“拿来主义”,管理规范与服务标准与社会同步,发挥高校后勤企业经营的人文优势,做到人无我有,人有我优,管理服务规范化、标准化、精细化、人本化,实现后勤企业由小到大、由弱到强、由内向外的经营飞越。浙江大学、苏州大学的后勤集团在这方面作出了很好的榜样,企业的文化内涵得到极大丰富,企业形象大幅提升,品牌效应得以显现,值得同行垂范。3、注意经营的历史传承,高校后勤企业与校内机关、系部的本质区别是其经营性,企业的经营理念、战略、管理系统、制度、各种资源等都是在长期的经营实践中形成和完善的,有其历史文脉,企业管理者是这些文化内涵的物质载体,是企业经营管理执行力的主要体现,因此,无论是学校领导还是后勤企业的最高管理者,在决策和资源配置过程中应充分考虑企业经营发展的历史传承,以免造成不应有的损失。4、效能优先,以质取胜的经营战略。后勤企业要实现经营管理由粗放型、经验型、劳动密集型向精细化、信息化、知识型的转变,最高管理者把握市场、抢抓先机的思维,制定效能优先、以质取胜的经营战略至关重要。
四、企业以员工为本,员工以企业为家的内部经营氛围 1、员工是企业的经营主体,
是服务提供的具体承担者,同时是企业财富的主要创造者,也是企业品牌的塑造者。他们的言行举止,服务质量,直接影响后勤企业的形象和声誉,决定企业的生存发展。2、企业紧紧依靠员工,关心员工的生产生活,对家境困难的员工实施帮扶活动,充分发挥员工的主人翁精神,鼓励员工大胆创新,为员工搭建创业平台,对成绩显著的员工给予相应奖励。3、切实做好员工的教育和思想政治工作,引导员工关心集体、热爱集体,以企为家、以企为荣,确立高度的主人翁责任感、荣誉感,营造和谐竞争的内部经营环境。
五、服务育人 以师生为中心的经营宗旨 1、服务育人是企业社会责任感在高校后勤
的特殊体现。大学生是特殊的消费群体,处于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的形成阶段,服务质量、员工态度、礼仪规范、校园环境等等,对大学生起着潜移默化的影响作用。2、后勤企业的生存发展完全依赖于大学生这群特殊顾客,后勤员工必须以师生为关注焦点,有强烈的服务育人意识,诚信服务,勤奋工作,持续满足师生需求,增强师生满意。3、确立服务育人宗旨,制定具体而切实可行的育人方案,并对实施情况检查考核。4、开展系列的服务育人活动,如:组织学生社会调查、义务劳动、勤工助学、技能培训、相关的文体比赛等,增强服务育人的效果。
综上所述, 无论是学校领导还是后勤企业管理者,都必须高度重视和充分发挥经营在
企业文化中的核心作用,否则,企业文化便成无源之水、无本之木。离开经营谈企业文化是空泛的,成功企业必然拥有学习型组织、追求卓越、以经营为核心、以员工为本和以顾客为中心的企业文化。总之,一切都是手段,都是为经营服务,经营才是真正目的,公益性和教育性仅是高校后勤企业的特殊属性,而不是根本属性,后勤企业的经营管理者需有充分认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