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校后勤服务对象(师生)的消费特点研究分析

发布者:系统管理员发布时间:2007-06-05浏览次数:611

 
高校后勤服务对象(师生)的消费特点研究分析
大连艺术职业学院副院长 刘永福
 
    大学生是一个特殊的消费群体。他们能自由支配一定的金钱,逐渐自立,消费力强;他们追求新颖,需求多样,引领消费时尚;他们活泼洒脱,率性而为,购物却不免冲动。他们的消费现状和消费特点,在一定程度上能折射出当前大学生的生活状态和价值取向。艺术类院校的学生相对非艺术类院校学生,民办院校学生相对于公办院校的学生,消费会更多一些。我们关注大学生生活消费与理财状况,对引导大学生树立正确的消费观念,克服不良消费习惯很有益处。
    据调查,高达96%同学的主要生活资金来源于父母,说明了绝大多数的大学生不具备独立的经济来源。其主要原因是,学生还处于求学阶段,受到自身时间及能力的限制,不具备获得经济收入的条件。另外,中国传统观念也不像西方那样,提倡并培养学生的经济独立能力。这样就使学生无法真切体会到这些钱的来之不易,容易轻率的消费,也不担心没钱用,因为有父母担着。
    大学生的普遍年龄在20岁左右,大部分是第一次走出家门,大学也是他们走向独立自主的生活的开始,他们大都有同样的感慨:不知道自己的钱应该怎么花。那么做为一个大学生,在一般情况下都有哪些方面的消费呢?从调查中部分同学所述为:
1、伙食费
    这也是主要的消费之一。在一般情况下,同学的消费是这样的:早上为2元;中午、晚上各为5元。这样一来每天大概为12元,每月为360元。另外,同学会、老乡会、生日聚会还要至少增加200元。
2、上网费
    网络是当今社会科学发展的结晶,不懂网络的大学生如同一个文盲,社会不会接纳这样的人。据调查,大部分的同学每月的上网费为50元,对于沉迷于游戏之中的,每月至少花费在100元以上。
3、购买服饰与品牌产品
    艺术类院校的学生更追求时尚,他们喜欢奇怪的打扮和品牌的产品,这些新奇的产品往往相对于其它商品价位偏高,所以,艺术类学生要比非艺术类学生在服饰方面花费更高。男生追求的品牌主要为鞋子、电子产品和衣服。90%的男生至少有一双名牌运动鞋;女生青睐的品牌一般为化妆品、鞋子、电子产品和衣服。几乎100%女生至少有一种品牌化妆品。大学生购买品牌产品一般不会冲动,90%都是趁打折时购买,一般在月初或学期初钱包比较充裕的时候。
4、零食
    吃零食已经开始成为大学生一种时尚的表现。从过去的纸袋包装薯片到现在的盒装型薯片都是一种改革,但这种改革加大了食品的成本,从而使一些爱吃零食的学生不得不为新的品牌产品去掏腰包,进一步加速了学生的消费水平,从男女的比例调查上看,女同学吃零食的消费要比男同学更高一些。
5、通讯
    青年人需要更多的沟通与交流,这无疑给当今社会的通信业又增加了一项收入。据调查有50%的同学为每月通迅消费50元,更有甚者在100元以上,大部分学生都配备有手机,有的同学手机的时常更新,这些都加大了学生的消费。
6、恋爱
    现在大学生谈恋爱已经不受限制了,很多大学生以谈恋爱为自豪,更有人说没有爱情的大学生活是不完整的大学生活。很多大学生都正在或已经找到了女朋友。谈恋爱的大学生每月大约多支出200—500元左右,他们大多承认追求情感需要物质投入,经常难以理性把握适度消费的原则。爱情的巨大投入,令不少家境相当贫困的学生望而却步,当然,这不能成为那些校园爱情执着追求者的障碍。“馒头就咸菜,省钱谈恋爱”已经成为校园爱情男主角的忠实信条。这一额外的开支导致了学生们不得不再向家里要,或借钱来弥补。
7、学习费用
    学习中,一部分是用来买书,另外则是为了过四、六级报考学习班。大四的部分学生还要考研究生,或者辅修其他专业,这一部分是父母另外给的。
8、超前消费
    由于校园越来越多的接近社会,一些银行已开始对大学生开通了一些优惠业务,使那些没有节约意识的同学开始了超前消费,但是到了最后还是羊毛出在羊身上。中华全国学生联合会及相关监测机构的调查报告显示,大学生每学期的人均消费支出高达4819元,意味着大学生人均年消费超过城镇居民人均收入8472.2元。如此高的消费水平,对应的却是一个基本上属于纯消费的群体。“一百二百贫困户,四百五百刚够用,千儿八百是扮酷,两千三千是大户”,这是某高校网站BBS上的顺口溜。这看似离谱的几句话,其实也如发贴者所称,“对当今大学生消费‘具有绝对写真力’”。
9、艺术类学生专业消费
    艺术类的学生,相对于其他专业的学生,他们还需要购买与其专业相关的器乐、书籍、学习用具、以及外出写生等花费。艺术类学生每年在购买与其专业相关的学习用品上花费约为500-1000元之间,这也是艺术类学生的花费高于其它学生的主要原因。
10、耐用品消费
    文曲星、电子词典、随身听在当前大学生中拥有比例是较高的。拥有价格上千元的超薄随身听、MP3的学生为数不少。在电脑消费上,在校大学生是一个庞大的消费群体,拥有个人电脑的多数为学习计算机以及相关专业的学生。
11、其它消费
    对于有吸烟嗜好的学生来说,其“烟费”也是一笔不大不小的开支。根据“烟瘾”的程度不同,花费也不相同,绝大数的“烟民”的品位集中在中低档层次上,因此每月的花费约在40-100元之间。
    综上所述,大学生消费的基本情况,既与社会大环境的负面影响有关,也与家庭、学校教育缺乏正确引导也不无关系。
1、大学生生活在“没有围墙”的校园里,与社会接触非常的密切。一旦一些学生受到享乐主义、拜金等不良社会风气的引诱时,如果没有及时得到老师和父母的正确引导,容易受到诱惑而不能自拔,出手大方,追求享受,盲目攀比,超前消费,讲排场,比阔气,视节俭为小气等。当然,学生家庭经济可以满足较高消费时,他们的攀比心理突显出来也是无可厚非的。但糟糕的是,有些经济状况不允许高消费的学生,为了满足自己的消费欲望,不惜做出损人利己甚至丧失人格、法理不容的行为。
2、  父母日常生活消费行为容易被孩子效仿。俗话说:父母是孩子的最好老师。有些父母本身消费观念存在误区,势必影响到自己的孩子。当前学生基本都是独生子女,从小娇生惯养,生活自理能力差。考入大学后,大部分学生第一次离开父母,家长都怕苦了孩子,尽量满足他们的需要,甚至鼓励消费。为了联系方便,给孩子买手机。为了让孩子过得更好,宁愿自己“一切从简”,甚至过着艰辛的生活。为了供养儿子上大学,父亲累死在三轮车上,这是重庆市55岁的父亲吴存仁为了供儿子上大学,做人力三轮车夫辛苦蹬车拉客,最忙的那两天晚上也不回家,而是在三轮车后座上“睡着了”。次日清晨被人在街头发现时,他再也没醒来,一天所挣的百元零钞还在口袋里。当前大学生的家长都是上个世纪六十年代初出生的,当时是一个特殊的历史年代,可谓是“出生就挨饿,上学就停课,毕业就下乡,回来没工作”的经历。他们没有学历和文凭,一切希望都想在孩子身上找回。由于缺乏正确的引导,学生入学后,家长一般都失去对孩子的控制,电话越来越少,通话的时间越来越短,稍长一点就不耐烦了,有的甚至同父母谎称手机快没电了。此时,学生的经历都转在社会交往和学生之间交流方面。
3、学校教育对学生消费观念培养的重要作用不可忽视。目前,学校普遍缺少勤俭节约的生活消费观的引导和教育。大学生的消费心理和行为除了在个人喜好、穿着打扮等较少方面比较注重突出个性以外,他们对于时尚品牌、基本生活用品、生活费用的额度等主要消费内容都具有攀比心理。某大学中文系一位老师说,很多学生在外为了“面子”一掷千金,而在家信中,则频频“告急”索款。远在家乡的父母并不了解孩子奢侈的消费,只得节衣缩食,甚至贷款度日,以满足孩子的物质要求。
南开大学经济学院2005年9月至10月中旬的调查分析中显示,大学生进行炫耀性消费心理动机则是为了实现心理补偿、表现和扩张自我,引起他人注意以得到社会承认,追求优越感等。大学生作为一个身心尚不成熟的群体,以追求名牌为主的炫耀性消费,是大学生最直接实现“自我价值”的手段,这种心理驱使他们竭力来进行炫耀性消费以引起他人的注意。即以自己与他人的不同来表现或者突出自己的个性与社会价值。
    针对以上对大学生消费基本表现的调查和浅析原因,以及在消费中存在的问题,提出以下建议。
1、重视学生消费问题同重视大学生思想政治工作一样,校方必须摆到重要的议事日程,纳入育人的重要内容去抓。消费问题决不是学生个人的生活小事,它不仅反映当代大学生的价值取向、个人追求,而且可以折射出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存在的社会诸多问题,反映高校内部政治教育和经常性思想政治工作是否有针对性。目前各高校普遍对这方面重视不够,甚至苍白无力。特别在高校后勤社会化改革以来,受利益驱使,存在不正确的消费引导。这对于第一次离开父母和家乡,在消费领域中处于有些茫然无知的学生,起到了鼓励和误导消费的作用。这不符合高校教书育人、培养德、智、体、美等方面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与接班人的教育方针。大连轻工学院开展“非常体验2006”,舍弃不必要消费,学会有计划理财的活动,说明各高校都开始重视这方面的教育,并吸引了广大学生积极参加。正如参加活动的选手在博客里所说:“这次活动让我体会最多的不是生活的艰辛,而是生活的乐趣,要把钱花到完美的最高境界”。
2、提倡换位思考,让大学生同父母进行角色对换。父母对子女没有底线的付出,从来没有期待任何形式的回报。一纸家书、一声问候、一席联系沟通,都能使他们干涸得近乎沉默的心田开出一朵花。为了孩子将来过上幸福的日子,他们选择了现在辛苦的活着。如果说父母供孩子读书是对孩子负责任,那么孩子读好书就是对父母应尽的义务。大学生好好读书对自己、对社会都十分重要。父母并不奢望子女在上大学时就能自给自足,只希望子女能够珍惜手中花出的每一张钞票,理解父母挣钱的辛苦。看见漂亮的衣服,忍一忍!女孩子的衣柜里永远缺少一件衣裳;想呼朋唤友几百块吃顿饭的,忍一忍!少享受一次也不会亏了胃。要知道现在这代大学生的父母年轻时都经历了动荡,如今他们所能做的几乎都是那种辛苦不能一夜暴富的工作。一个大学生每个月的生活费几乎就是他们当月收入的全部。如果大学生能节俭一点,把省下来的一点钱,给父母买点好吃的、好用的,就等于给他们敬孝了。
3、 增强大学生正确的消费意识,培养科学理财能力。澳大利亚人认为:“再富也要穷孩子”,不给孩子创造太优越的条件,希望他们从小养成节俭的习惯。大学生是人生受教育的较高阶段,思维分析能力较强,处理问题有自己的主见,对待消费能做到以理性消费为基础,正确认识金钱的作用和正确把握消费的能力,量入为出,将生活必需消费做出预算,在有余额的情况下(必须家庭条件允许),再去拓展以围绕学习为中心,以提高综合素质为目的,并符合学生身份的消费领地。
4、克服攀比心理,培养良好的消费观念。树立适应时代潮流的、正确的、科学的价值观、世界观,逐渐确立正确的人生态度,给自己合理的消费定位。大学生需要竞争意识,但并不是所有的事情都需要争,作为大学生应该把精神上的追求放在第一位。学校应该把大学生良好消费心理和行为的培养作为校园文化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可在校园文化建设中举办有关大学生健康消费理念的活动,注重塑造和强化大学生良好的消费意识和消费行为,培养大学生良好的消费习惯。以大学生良好的消费心理和行为促进良好生活作风的形成,促进良好校风的巩固与发展。
    大学生是时代文明的标志。我们要做好学生的思想政治工作,强调“合理与适度”消费,反对过度消费,高消费、超前消费、甚至非理性的盲目消费,充分利用高校内大众传媒工具,加强大学生理性消费舆论的宣传,使大学生树立正确消费理念和科学的消费观,养成良好的消费习惯。把握好个人的消费能力和消费水平,把大学生消费行为引向正确方向,从而使大学生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以适应社会发展的。